那個比我更晚去的人(轟動中國大陸 上百萬人點閱)
自從見到這個女孩後,我就再也沒抱怨過什麼了...
我來自農村,家境不富裕。 父母給的錢有限,所以儘管學校食堂的飯比起外面的已經很便宜了,但我仍覺得捉襟見肘。 而且我還發現,我比其他同學的飯量大,可能是他們經常吃零食的緣故吧。
每次在食堂裡吃飯,都能見好多同學的食盤裡剩好多米飯,有的甚至還有肥嘟嘟的肉片,讓我看見既饞涎欲滴,又心疼不已。
很快我發現一個規律,那就是去食堂晚一點,等別人都買完後,再去買飯,同樣的錢能打到更多的飯。
有次我因在教室逗留的時間長了一些,去食堂時裡面人已不多了。
我打兩塊錢一份的套餐,師傅竟然把最後的飯全盛到我碗裡,還有剩下的菜也全給了我。
雖然米和菜都有些涼了,但我望著小山一樣的米飯,高興壞了,覺得撿了個大便宜。
那一頓飯我吃得津津有味,那也是我到大學後第一次吃飽飯。
從此之後,我總要很晚去食堂,即使沒有事情做也要磨磨蹭蹭等到別人吃完了我再去。
我喜歡在人少的時候吃,因為那時別人就不會因為我吃的飯菜不好而用異樣的眼神看我。
記得剛上大學時,一天晚上我買了一碗稀飯、一份土豆絲、三個饅頭,那會兒人正多,我看見一張桌子邊還有一個空位,就坐了過去。
坐下後才發現三個女孩坐在那兒,她們面前堆著香氣撩人的小炒,三個人竟點了五個菜,我一眼就瞥見了裡面有我最愛吃的粉蒸肉。
她們吃驚地看著我吃下三個饅頭,又呼嚕呼嚕喝下一碗稀飯我是想盡快吃完趕緊離開,
所以響聲就大了一些。 她們笑得花枝亂顫,眼神中滿是鄙夷,我則紅著臉離開。
我印像中那一頓飯吃得最鬱悶! 大三下半學期的一個晚上,我看著外面的天已經黑了,再看看表,覺得食堂裡應該沒人了,我就去食堂吃飯。 到了那裡,果然裡面已空無一人,桌子上杯盤狼藉,師傅把最後的飯又全盛給我,我像往常一樣,吃著已經冰涼的飯菜,慶幸自己發現了這一規律。 我吃飽後正準備離開,餐廳的一個勤雜工用很不客氣的聲音說:"走時把門帶上!"
我低著頭應了一聲,心裡很不是滋昧。 也許我經常最後來吃飯,這個勤雜工看出我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,雖然他的處境也不怎麼樣,但往往窮人的眼光是最敏銳的,而且通常窮人是最看不起窮人的。
下樓時碰見一個瘦小的女孩匆匆上樓,我很吃驚:怎麼還有比我晚的同學?
惺惺相惜的情感使我沒有冷漠地從她身邊走過,而是對她說已經沒飯了,但她"哦"一聲後依然速度很快地上樓。 我很好奇,悄悄跟了上去,想看看她究竟吃什麼飯。 我悄悄地趴在門口一看,驚呆了,隨即,淚水像決堤的洪水奔湧出來。 我流著淚下了樓,那個女孩瘦小的身影在我的腦海裡。
誰能夠相信,她根本不是去買飯的,她只是在每張桌子邊都停留一會兒,撿別人吃剩的饅頭和菜吃,三兩個師傅和勤雜工都鄙夷地看著她,偌大的食堂裡,她瘦小的身影更加可憐。 那天晚上,我躺在床上,淚水一直未停。
以前我總抱怨自己生在窮人家,可自從見到這個女孩後,我就再也沒抱怨過什麼。
那個比我更晚去的人
http://key100.blogspot.com/2011/03/girl-later-than-me.html
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
學習承擔-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你幫過多少人
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你幫過多少人
學習承擔
有一位心地非常謙虛的主管跑來向我遞辭呈,我大吃一驚,因為這位他是一位完全以部屬為重的人,以每年公司分紅為例,他總是將自己的一份轉給部屬。
失去他,將會是一個公司的大損失,每年的考績都顯示他很受部屬的支持。
我詢問原因,繞了個大圈子後,他很委婉的說出離職的原因。
原因是他有一位能力很強的副手,但因為他曾對這位副手的某些企劃案提出一些不同意見,可是副手卻不見得完全認同他的看法,以致於他觀察到副手有些悶悶不樂的行為。
顯然, 這位主管想離開,因為將心比心,他不忍看到副手有志難伸,所以他想空出位置來讓副手有自己揮灑的空間,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的障礙。
了解後,我找來那位副手,並告知他的主管要離開的事,並詢問他是否知道主管離開的理由,他說他不清楚。
為了避免給副手太直接的衝擊,我先跟他分享一個故事。
故事描述,有間廟宇,被蓋在一座大湖中央,大湖一望無際,廟中供奉著傳說中菩薩戴過的佛珠鍊子,廟裡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補給用,外人無路接近,把佛珠鍊子放在湖中廟,更顯現佛珠鍊子的珍貴與安全。
廟裡,住著一位老師父,帶著另外幾位年紀較輕的和尚修行,和尚們都期望能在這個山清水秀的靈境中,加上菩薩鍊子的庇佑下,早日修道完成。
這幾位和尚潛心修練,直到有一天老師父召集他們說:「菩薩鍊子不見了!」
和尚們都不敢置信,因為廟中唯一的門二十四小時都會由這幾位和尚輪流看守,外人根本進不來,佛珠鍊子不可能不見,和尚們議論紛紛,因為他們都從和尚變成嫌犯。
老師父安慰這群和尚,說他並不在意這件事情,只要拿的人能夠承認犯錯,然後好好珍惜這串佛珠鍊子,老師父願意將鍊子送給喜歡的人,所以老師父給他們七天靜思。
第一天沒有人承認,第二天也沒有,但是原來互敬共處的和尚們,因為多了猜疑,彼此間已不再交談,令人窒息的氣氛一直持續到第七天,還是沒有人站出來。
老師父見沒有人承認便說:「很高興各位都認為自己是清白的,表示你們的定力已夠,佛珠鍊子不曾誘惑得了你,明天早上你們就可以離開這裡了,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。」
隔天早上,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,和尚們一大早就背著行囊,準備搭舟離開,只剩一個雙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薩面前唸經,眾和尚心中鬆了一口氣,因為終於有人承認拿了鍊子,讓冤情大白。
老師父一一向無辜的和尚道別後,轉身詢問瞎和尚:「你為什麼不離開?鍊子是你拿的嗎?」
瞎和尚回答:「 佛珠掉了,佛心還在 ,我為修養佛心而來!」
「既然沒拿,為何留下來承擔所有的懷疑,讓別人誤會是你拿的?」 師父問到。
瞎和尚回答:「過去七天中,懷疑很傷人心,自己的心,還有別人的心,需要有人先承擔才能化解懷疑。」
老師父從袈裟中拿出傳說中的佛珠鍊子,戴在瞎和尚的頸子上:「鍊子還在,只有你學會了承擔!」
說到這邊,我把主管離職原因告訴了他,並提醒他:
「你還沒學會承擔,因為別人心中有你,而你心中只有自己 。」
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你幫過多少人
成功不在於→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→你幫過多少人。
真正大師不是擁有最多學生的人,而是協助最多人成為大師的人。
真正領袖不是擁有最多追隨者的人,而是協助最多人成為領袖的人。
這一生不在於『你超越多少人』,而是你協助多少人不斷超越自己。
未來成功的新典範:不在你贏過多少人,分享就是一種成就。
學習承擔-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你幫過多少人
http://kiwanistw.blogspot.com/2011/03/learning-to-take.html
學習承擔
有一位心地非常謙虛的主管跑來向我遞辭呈,我大吃一驚,因為這位他是一位完全以部屬為重的人,以每年公司分紅為例,他總是將自己的一份轉給部屬。
失去他,將會是一個公司的大損失,每年的考績都顯示他很受部屬的支持。
我詢問原因,繞了個大圈子後,他很委婉的說出離職的原因。
原因是他有一位能力很強的副手,但因為他曾對這位副手的某些企劃案提出一些不同意見,可是副手卻不見得完全認同他的看法,以致於他觀察到副手有些悶悶不樂的行為。
顯然, 這位主管想離開,因為將心比心,他不忍看到副手有志難伸,所以他想空出位置來讓副手有自己揮灑的空間,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的障礙。
了解後,我找來那位副手,並告知他的主管要離開的事,並詢問他是否知道主管離開的理由,他說他不清楚。
為了避免給副手太直接的衝擊,我先跟他分享一個故事。
故事描述,有間廟宇,被蓋在一座大湖中央,大湖一望無際,廟中供奉著傳說中菩薩戴過的佛珠鍊子,廟裡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補給用,外人無路接近,把佛珠鍊子放在湖中廟,更顯現佛珠鍊子的珍貴與安全。
廟裡,住著一位老師父,帶著另外幾位年紀較輕的和尚修行,和尚們都期望能在這個山清水秀的靈境中,加上菩薩鍊子的庇佑下,早日修道完成。
這幾位和尚潛心修練,直到有一天老師父召集他們說:「菩薩鍊子不見了!」
和尚們都不敢置信,因為廟中唯一的門二十四小時都會由這幾位和尚輪流看守,外人根本進不來,佛珠鍊子不可能不見,和尚們議論紛紛,因為他們都從和尚變成嫌犯。
老師父安慰這群和尚,說他並不在意這件事情,只要拿的人能夠承認犯錯,然後好好珍惜這串佛珠鍊子,老師父願意將鍊子送給喜歡的人,所以老師父給他們七天靜思。
第一天沒有人承認,第二天也沒有,但是原來互敬共處的和尚們,因為多了猜疑,彼此間已不再交談,令人窒息的氣氛一直持續到第七天,還是沒有人站出來。
老師父見沒有人承認便說:「很高興各位都認為自己是清白的,表示你們的定力已夠,佛珠鍊子不曾誘惑得了你,明天早上你們就可以離開這裡了,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。」
隔天早上,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,和尚們一大早就背著行囊,準備搭舟離開,只剩一個雙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薩面前唸經,眾和尚心中鬆了一口氣,因為終於有人承認拿了鍊子,讓冤情大白。
老師父一一向無辜的和尚道別後,轉身詢問瞎和尚:「你為什麼不離開?鍊子是你拿的嗎?」
瞎和尚回答:「 佛珠掉了,佛心還在 ,我為修養佛心而來!」
「既然沒拿,為何留下來承擔所有的懷疑,讓別人誤會是你拿的?」 師父問到。
瞎和尚回答:「過去七天中,懷疑很傷人心,自己的心,還有別人的心,需要有人先承擔才能化解懷疑。」
老師父從袈裟中拿出傳說中的佛珠鍊子,戴在瞎和尚的頸子上:「鍊子還在,只有你學會了承擔!」
說到這邊,我把主管離職原因告訴了他,並提醒他:
「你還沒學會承擔,因為別人心中有你,而你心中只有自己 。」
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你幫過多少人
成功不在於→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→你幫過多少人。
真正大師不是擁有最多學生的人,而是協助最多人成為大師的人。
真正領袖不是擁有最多追隨者的人,而是協助最多人成為領袖的人。
這一生不在於『你超越多少人』,而是你協助多少人不斷超越自己。
未來成功的新典範:不在你贏過多少人,分享就是一種成就。
學習承擔-成功不在於你贏過多少人,而是你幫過多少人
http://kiwanistw.blogspot.com/2011/03/learning-to-take.html